以服务地方发展为己任 以地方发展需求为方向
2012年6月28日《江西日报》A2版刊登题为《以服务地方发展为己任 以地方发展需求为方向》文章,全面报道江西财大校长、财税研究中心主任王乔教授、副校长蒋经法教授率10余名教授、博士组成的强大学术团,围绕地方“十二五”经济社会发展战略及其财税政策对发展支撑课题,赴宜春市深入调研情况。调研组除与宜春市领导、市直机关领导进行座谈,还深入丰城、樟树、高安等市县进行调研。
为响应省委、省政府的“高校为地方经济建设服务”号召, 5月7日,我校校长、财税研究中心主任王乔教授、副校长蒋经法教授率江西省财税问题研究小组赴宜春市,随行调研人员有席卫群教授、李春根研究员、程岚教授、伍红教授、万莹教授、汪柱旺副教授、张仲芳副教授、舒成博士、杨道田博士。
5月7日,宜春市委书记谢亦森、市长蒋斌、常务副市长李江河等会见了课题组,并介绍了宜春市“十一五”时期经济发展的成就,对宜春市“十二五”规划的总体战略做了详细介绍。王乔校长向谢书记、蒋市长等介绍了此次调研的目的,并敦促课题组成员认真、扎实做好此次调研工作,为服务宜春地方经济发展出力。谢书记对江西财经大学服务地方经济发展的积极举措表示感谢,希望课题组为宜春市社会经济发展问诊把脉、并提出宝贵的政策建议。
5月8日上午,课题组在王乔校长、蒋经法副校长的带领下举行了政府座谈会,课题组就宜春市“十一五”期间及“十二五”规划的社会经济发展及其产业政策、财税政策等方面展开了深入了解和探讨。王乔校长指出:“宜春作为亚洲锂都和宜居城市,在十一五规划期间成功战胜了历史罕见的低温雨雪冰冻和洪涝等各种自然灾害以及国际金融危机的严重冲击,全市经济和社会发展取得了巨大成就,为十二五的发展奠定了良好的基础。通过和在座各位的沟通,我们也发现宜春市经济发展还面临不少困难和问题,如宜春市的产业仍然以传统产业为主,经济总量偏小,工业基础较弱,农业产业化程度不高,财力有限等。”对此,王乔校长认为,宜春市应充分利用自身优势,紧紧围绕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优化自身的产业结构,着力打造新能源、新材料、医药和生态农业等相关产业,尤其要注重发展第一、第二和第三产业的联动性,着力提升产业的科技含量。为此,王乔校长提出,宜春市政府应切实加大对基础设施的投入,改善产业基地和工业园区的公共服务体系,提高产业集聚度,延长产业链;积极鼓励企业申报高新技术项目、资源综合利用项目;处理好财政体制与行政管理体制的协调关系,优化财政税收相关政策,促进县(市)财力与事权的匹配。王乔校长的建议获得了在座政府相关部门人员的积极反响。
8日下午课题组在宜春市经开区召开企业座谈会,就企业发展中的外部环境与政府的产业政策和财税政策的扶持作用等问题进行深入座谈。蒋经法副校长针对企业融资难、招工难、税负重等问题,认为工业园区的建设,政府定位一定要清晰,政府要有所为、有所不为。在引进企业的同时重视基础设施(硬件)的建设,在企业入驻后,应提供优质的公共服务,全力落实配套政策(软件),尤其是全力打造公共信息平台、人才培养、中小企业融资、物流配送等服务体系,切实帮助企业降低生产经营成本,为企业创造更好的投资环境。
9日,课题组分两组分别对宜春市锂能、机电、医药等主导产业的典型企业进行了实地考察。课题组认为宜春市的锂电产业在规模化、科技化等方面取得了突破,但还存在产业政策支持不够、科技水平有待提高、协调机制有待完善等问题,因此应进一步完善相关政策,促进资源、资金、技术、人才等要素的加速、持续集聚,加快建设全国一流、国际领先的锂电新能源研发和检测中心;同时积极向省政府反映建立科学协调的锂电产业协调机制,进一步明确各地发展的重点,尽量避免各地互争项目的混乱局面,以统一高效的协调机制推动锂电产业的快速发展。
在此次调研的基础上,课题组于5月21日至22日进一步对宜春市的财政局、发改委、工信委、统计局、民营企业发展局、服务业发展办公室、旅游局、农业局等部门进行了实地走访,了解和收集相关资料。为了更深地把握宜春市的经济发展,在王乔校长、蒋经法副校长的亲自指导和把关下,课题组经过讨论形成了县域经济调研大纲,并于6月6日开始,分三组分别对丰城、奉新,樟树、宜丰,高安、上高进行调研。
通过调研发现,宜春市县域经济发展特色鲜明,所调研的县(市)围绕本地区的资源、经济特点都形成了颇具规模的产业基地,其中高安建筑陶瓷、奉新纺织分别获科技部、中国建筑材料联合会和中国纺织工业协会授予的国家级产业基地称号,樟树福城医药园、樟树盐化工、奉新纺织、高安建筑陶瓷、宜丰竹加工、丰城煤电循环、上高鞋革等产业基地均获得省级以上产业基地称号。在全市人民的共同努力下,宜春市经济产业发展步伐明显加快,产业集聚效应进一步凸显,工业经济呈现速度创历史、总量再做大、效益更突出的可喜局面;形成了建材、机电、食品、化工、电力能源、医药和纺织服装鞋革七大支柱行业。
在经济快速发展的同时,也应该看到,宜春市经济发展仍存在不平衡现象,市弱县强、县域经济之间差距比较明显;部分县市在经济发展的同时伴随着环境污染的日益严重;产业基地的产业链不完整,上游原材料供应、中游组织生产、下游销售拓展之间缺乏有机联系,相对缺乏完整的供――产――销体系;骨干企业普遍技术门槛低、研发投入少、研发力量弱;政府在推动产业、企业发展过程中普遍注重硬件的投入,而相对忽视软件的投入;普遍注重现行产业的财税政策落实,而相对忽视公共服务的提供,特别是引导产业结构优化、企业发展方式转变、降低运营成本以及公共信息平台建设等公共服务提供不足。
因此,课题组认为应科学理顺行政体制与财政体制的关系,根据事权与财权相匹配原则,正确处理市县财政分配关系;把握产业发展规律,制订产业发展战略,针对性地优化财政税收优惠政策,避免短期的“亮点”激励或“样板”激励,建立起对企业扶持的长效投入机制,激发产业集群的扩张效应;积极争取中央层面政策对优质产业的扶持力度,比如新能源、新材料等新兴产业的财政转移支付、财政补贴、税收优惠和信贷鼓励;努力争取省级层面的政策扶持,如以奖代补的省级补助资金和中小型企业发展等项目资金;加强部门之间协调,密切关注营业税改增值税、环境税等各项税制改革试点进程及中央与地方财力分割的新变化,积极采取措施应对;减少政府管理层次,提高办事效率,减少行政成本。
在调研过程中,课题组还向工业园区和企业介绍有关财税政策,受到工业园区管委会和企业的欢迎,并希望课题组今后能进一步提供政策咨询,帮助企业用好用足财税政策。